有关《山海经》中的狍鴞和饕餮形象历史关系的一点相关考证!


原平台:bilibili专栏

原作者:碧桐公子

文章链接:原文传送门


最近看了一位up主视频,百度词条其中对于“四凶·饕餮”有如下描述:《神异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羊,人面,目在腋下,食人。”经过该up主的一番考证并未发现《神异经》里有这段话。但是作为一个爱读书爱考据的半桶水玄学研习者,我好奇心发作,在权威图书机构中查阅了所能找到的所有历史典籍,接下来就是我根据历史先后顺序的考据和发现。

根据我的调查,只有《山海经·北山经》中关于狍鴞的描述比较接近百度词条的内容: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

有关《山海经》中的狍鴞和饕餮形象历史关系的一点相关考证!插图

 

魏晋时期

《神异经》中,找到了这么一句有关的: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胁下有翼,不能飞,名曰苗民。《书》曰:窜三苗于三危,西裔。为人饕餮淫荡无礼,故窜于此。并无饕餮是怪兽的记载,仅仅说三苗部落是群贪得无厌,放荡淫逸的敌人而已,而《神异经》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基本可以肯定是一部模仿《山海经》于魏晋时期,谶纬玄谈盛行而做的伪书。故此《神异经》本身就不足为信。

有关《山海经》中的狍鴞和饕餮形象历史关系的一点相关考证!插图1

 

北宋

既然原著里没有,也可能是后代删减了原文造成的,查查后面的书籍也许可以找到未删减的引用词条,然后我又仔细查找了一下,汉代以后的书籍,找到了UP主这段关于饕餮的引文出自何处,北宋《太平御览·陇塞及海外诸山》中云:《山海经》曰:钩吾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铜。有兽焉,羊身人面,而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豸包鸮,食人。—为物贪婪,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后鼎。《左传》所谓饕餮也。—–这是我能找到的关于百度词条里这段话最早的来源,有关的饕餮形象能够找到的文字,最早记载在《左传》中,描述是这样的: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也就是个为非作歹的部族首领之流。而有关饕餮在青铜器上作为纹饰的最早证据是在《吕氏春秋 .先识览.先识》,其中关于饕餮的描述是这样的: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有关《山海经》中的狍鴞和饕餮形象历史关系的一点相关考证!插图2

 

后金

然后到了伪书横行,流毒遍地的后金,我又找到了一条与此有关的信息:《康熙字典.犬部.五》狍:《广韵》薄交切《集韵》蒲交切,𠀤音庖。《玉篇》兽也。《山海经》钩吾之山有兽焉,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齿人爪,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郭注》曰:爲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狍,音咆。《东观馀论》以饰器之掖腹,象其本形。示爲食戒。考证:〔《山海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名曰狍鴞。是食人。《注》郭曰,爲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谨照原书注郭改郭注。

然后同一本书里,相关词条又出现在了:《康熙字典.鸟部.五》:鴞:《唐韵》《集韵》《韵会》𠀤于娇切,音猇。《说文》鴞鸱,鸋鴂也。《尔雅·释鸟》鸱鴞,鸋鴂。《郭注》鸱类。《孔疏》陆玑云:鸱鴞,似黄雀而小,幽人或谓之鸋鴂。《埤雅》鴞大如班鸠,绿色。《诗·陈风》有鴞萃止。《毛传》恶声鸟也。又《鲁颂》翩彼飞鴞,集于泮林。又名鵩。《巴蜀异物志》鵩鴞体有文色,俗因形名之曰鵩。又名训狐。一作枭。又《礼·内则》鹄鴞胖。《注》胖胁侧薄肉,不可食。又有靑鴞,可作羹。《尔雅·枭鸱疏》其肉甚美,可爲羹臛,又可爲炙。《庄子·齐物论》见弹而求鴞炙。又兽名。《山海经》钩吾山有兽,状如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齿人爪,音如婴儿,名狍鴞。《注》卽饕餮。与鸱鸟别一种。

后金的《康熙字典》中的两条记载应该是对北宋《太平御览·陇塞及海外诸山》豸包鸮词条的引用和修改吧。

有关《山海经》中的狍鴞和饕餮形象历史关系的一点相关考证!插图3

 

关于《山海经》成书时间和各个版本顺序的考证

成书时间:《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群体创作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我查找了一下现有《山海经》的版本成书时间,现能看到的最早《山海经》版本,是晋代学者郭璞的《山海经传》,现存《山海经》均来源于郭璞注本,有宋、明、清三代的刻本,也是迄今(2013年)能看到的并确认的最早《山海经》版本,它包括《山经》5篇和《海经》13篇,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中叶作品,有宋代、明代、清代的刻本。多数学者认为,郭璞《山海经传》应当是传自汉代刘向、刘歆(即刘秀)合编校后的版本,根据在于,郭本《山海经传》卷首有刘秀《上山海经表》一篇,刘秀明言献上《山海经》18卷,但其所献古籍早无存世,内容无考。东晋时文学家郭璞对《山海经》进行了整理,并作了精细的注释工作,对于了解《山海经》原文有极大帮助。如果没有郭璞的注解,《山海经》这部珍贵古籍也许会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并且,郭璞版的《山海经注》是带注、赞、图的,但郭本原图早已佚失,较重要版本、近人袁珂的《山海经校注》,所附插图150幅,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一书的附图,其它有附图的《山海经》版本大多也是选用明清学者《山海经》版本的附图(明、清以前更早的《山海经》版本所附的古图亦均已失传,现所知道的山海经附图,均为单幅插图,没有涉及地理方位)。

有关《山海经》中的狍鴞和饕餮形象历史关系的一点相关考证!插图4

 

饕餮的由来

有关饕餮纹的由来,就要说起缙云氏,《尚书.虞书.舜典》有一段描述是这样的:窜三苗于三危;而《群书治要.卷二.尚书》对此的注解是:三苗,国名也。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三危,西裔也。《汉书.表.百官公卿表.百官公卿表上》有一段描述:易叙宓羲、神农、皇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宓羲龙师名官,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云名,少昊鸟师鸟名。《通典.职官.历代官制总序》对于:黄帝云师云名;这段是如此注解的: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也。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官也。而关于缙《说文解字.卷十四.糸部》糸部是这样记载的:缙:帛赤色也。《春秋传》“缙云氏”,《礼》有“缙缘”。从糸晋声。以上古圣王治国的阴阳五行思想来分析上述信息:在五行曰火,在方位曰南,在颜色曰赤,在天时曰夏;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缙云氏时黄帝封在南方的夏官;而三苗后裔又是蚩尤所属,而根据考古文物和历史推演,蚩尤所部,应该就是现今发现的良褚文化所部,而良褚文化中陶器玉器上有大量的羽冠骑兽的巫神纹饰,和山海经中描写的骑兽的古神形象相符,良褚早期巫神形象具体,而到了良褚文化晚期则多简化为了仅剩兽身或兽头的形象,而巫神仅保留了羽冠的简化体,形成了野兽的双角,蚩尤所属的良褚文化消亡后,巫神骑兽纹则演变成了张角的饕餮纹,随着时代的流逝最后被龙凤图腾所取代;而这一历史演变的文字证据有:《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后世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龙鱼河图》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由此可见,蚩尤在九黎部落联盟战略被擒杀而死以后,黄帝及其族人们就将蚩尤的形象用来威吓天下八方,从而将蚩尤变成了自己的保护神,并对蚩尤加以崇敬和缅怀。

有关《山海经》中的狍鴞和饕餮形象历史关系的一点相关考证!插图5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最初应该是蚩尤部落的巫神形象,后来黄帝击败蚩尤,又把根据巫神形象头戴羽冠或者头戴角盔擅长冶炼铜甲的蚩尤或者其部落将军,当成了战利品里巫神形象从而吸纳近了自己文化图腾当中,最后随着文化基础的消亡,作为主神的巫神纹,最后沦落为了,戒贪含义的饕餮纹,再到后来彻底被龙凤纹取代。

有关《山海经》中的狍鴞和饕餮形象历史关系的一点相关考证!插图6

 

狍鴞的位置

狍鴞在钩吾之山,而此山记载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而根据对北山经中多处地名的对比和考察,发现北山经所述的群山基本上在今河南,山西,河北一带,属于黄河中原区域。

有关《山海经》中的狍鴞和饕餮形象历史关系的一点相关考证!插图7

 

最后总结

由于现今最早能够找到的《山海经》是宋朝及后代刻本的集合编订,因此基本同时代的北宋《太平御览·陇塞及海外诸山》中的记载就有了很重要的参考作用,毕竟是给宋太宗读的书,多多少少应该还比较权威的。考虑到后金的《康熙字典》中关于狍鴞的条文应是对《太平总类》的引用,因此不必赘言;而关于饕餮纹和狍鴞关系,我认为是因为有可能郭璞所见的古本《山海经》插图和饕餮纹太像了,而当时有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查询考证途径,因此他不知道饕餮纹源于以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为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蚩尤部族的巫神纹也是情有可原的。故此我们可以认为,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九黎南蛮所信奉的巫神骑兽形象,而和《山海经.北山经》中所记载的狍鴞并无任何关系,仅仅可能是由于时间流逝所造成的造型演变的相似,而使郭璞产生了这种联想罢了!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知妖》:有关《山海经》中的狍鴞和饕餮形象历史关系的一点相关考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