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路由器、防火墙、NAS和摄像头等由于功能复杂,为方便交互一般都会提供web管理服务,和服务器web相比,IOT的web功能较为简单,也就避免了一些复杂功能存在的漏洞,但是由于嵌入式设备的硬件瓶颈,设备自身的安全检测与防护能力有限,也就增加了其安全风险。
IoT Web服务
IOT web常采用开源框架+自研模块的方式,漏洞特点也较为明显:
(一) 自研CGI模块中存在漏洞的概率较高,漏洞差异性大
(二) 开源框架(可能的)漏洞广泛存在各种设备,漏洞同源性强
虽然具体漏洞存在差异,但常见的大致分为几类。
2.1 漏洞类型
2.1.1 常见web漏洞
首先当然是弱口令,虽然在IOT攻击中比重较大但和用户设置相关,再次不做讨论。其次常见的web漏洞包括sql注入、xss、csrf、ssrf、xxe等,由于挖掘和利用方法和服务器web基本相似,且在IOT web漏洞中占比不高,就不在赘述。唯一想强调的是路由器、防火墙等边界设备尤其要重视ssrf漏洞,不然很容易成为内网渗透的垫脚石。
2.1.2 硬编码
硬编码是开发人员为了方便调试(或其他某些原因)在设备内部保留的后门,一般权限较高。有些服务的形式存在,比如某款路由器的IGDMPTD进程默认开启53413端口,连接就直接获取root shell。
LOAD:004024B8 sw $zero, 0x30+sock_addr($sp)
LOAD:004024BC sw $zero, 0x30+sock_addr.sin_zero($sp)
LOAD:004024C0 sw $zero, 0x30+sock_addr.sin_zero+4($sp)
LOAD:004024C0+4 li $v0, 2
LOAD:004024C8 sh $v0, 0x30+sock_addr($sp)
LOAD:004024CC li $v0, 0xFFFFD0A5 # 0xd05a = 53413
LOAD:004024D0 sh $v0, 0x30+sock_addr.sin_port($sp)
LOAD:004024D4 sw $zero, 0x30+sock_addr.sin_addr($sp)
许多IOT web应用中也被发现存在硬编码后门,比如某款NAS,以下是该NAS的nas_sharing.cgi的部分IDA伪代码:
struct passwd *__fastcall re_BACKDOOR(const char *a1, const char *a2)
{
const char *v2; // r5@1
const char *v3; // r4@1
struct passwd *result; // r0@4
FILE *v5; // r6@5
struct passwd *v6; // r5@7
{...}
if (!strcmp(v3, "mydlinkBRionyg")
&& !strcmp((const char *)&v9, "abc12345cba") )
{
result = (struct passwd *)1;
}
else
{
v5 = (FILE *)fopen64("/etc/shadow", "r");
{...}
if ( !strcmp(result->pw_name, v3) )
{
strcpy(&s, v6->pw_passwd);
fclose(v5);
strcpy(&dest, (const char *)&v9);
v7 = (const char *)sub_1603C(&dest, &s);
return (struct passwd *)(strcmp(v7, &s) == 0);
}
{...}
}
可以看出代码中包含了一个管理员凭据(用户名mydlinkBRionyg/密码abc12345cba),代码中还使用了危险函数strcpy,虽然在这个漏洞没有用到,结合硬编码可以构造命令注入数据实现设备的远程控制。
GET /cgi-bin/nas_sharing.cgi?dbg=1&cmd=51&user=mydlinkBRionyg&passwd=YWJjMT
IzNDVjYmE&start=1&count=1;{your cmd};
此种漏洞还是比较直观的,可以通过(二进制)代码审计找到,使用一些反汇编插可以提高挖掘效率,在后文我们会讨论到。
2.1.2 信息泄漏
信息泄漏概念比较泛,完全杜绝很困难,一般只要出现对设备研究(攻击)有帮助的信息泄漏都会造成一定危害,不仅用户信息(用户名、密码等),二进制文件地址信息等较为敏感,http(s)响应头中的某些字段、error、debug等信息泄漏也同样能给攻击者带来帮助,从某些文件的last_modified时间能推算出固件版本,这些熟悉渗透测试的小伙伴应该比较了解。
- http(s) header
一般从http response header中可以得知web服务框架名、版本号等信息,有些设备没有关闭debug和error输出,也会暴露一些敏感信息。 - 当然,从固件中提取文件系统,也很快能找到web的相关代码。值得注意的是,很多IOT设备型号和固件版本多,在远程判断固件版本时可访问文件(png、JS等等)的last_modified属性很可能会给出提示。
- 返回时间
通过返回时间判断漏洞在SQL盲注中比较常见,由于IOT设备的运算能力有限,如果漏洞能触发高消耗逻辑返回的时间是必与正常操作返回时间有所差异。 - 未授权访问
未授权访问从本质上来说也是逻辑错误,就是在判断权限的逻辑前执行了功能逻辑,或是没有判断就直接执行。这些不需要认证就可以访问的位置往往会泄露敏感信息,甚至直接导致RCE。
市面上很多家用路由器系统都基于openwrt,测试了某款销量比较高的设备,其中也不乏未认证前的信息泄漏,有些比较敏感不便截图。 - 认证绕过
认证绕过一般也是逻辑错误导致,有些设备为了省事不遵守密码学的基本原则,将用户密码明文存放。如果存在信息泄漏将会把用户凭据直接返回给攻击者。比如某路由器cgi存在逻辑错误,导致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以xml的方式返回。
# curl -d SERVICES=DEVICE.ACCOUNT http://{ip}/getcfg.php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ostxml>
<...>
<uid>USR-</uid>
<name>admin</name>
<usrid></usrid>
<password>admin1324</password>
<...>
</postxml>
2.1.3 目录穿越
目录穿越是未设置访问边界,客户端可以越界访问到不该提供文件,一般会造成任意文件读漏洞。以下链接很好的介绍了常见的目录穿越漏洞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阅读。
目录穿越漏洞原理比较简单,但有时候也需要一些技巧。
- 某防火墙目录穿越漏洞,可获取配置文件等敏感信息
snprintf(s, 0x40, "/migadmin/lang/%s.json", lang);
该防火墙在全球广泛应用,由于没有对lang变量过滤,造成了目录穿越读对漏洞,漏洞利用时还使用了一个技巧,即将lang长度扩充至0x40,将”.json”字符串“挤在”0x40之外,由于snprintf的长度固定就突破了后缀名限制,poc如下:
/lang migadmin/lang =/../../../..//////////////////////////////bin/sh //../../../..//////////////////////////////bin/sh.json
- 某VPN设备目录穿越漏洞,可获得获取用户登录凭据
/dana-na/../dana/html5acc/guacamole/../../../../../../etc/passwd?/dana/html5acc/guacamole/
该VPN设备也在全球广泛使用,漏洞原因是使用了html5新特性时没有对路径过滤,同时由于该VPN设备缓存中可能保留用户凭据和密码明文,就有很大概率拿到凭据绕过认证。
2.1.4 注入
注入漏洞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安全研究人员的职业病就是遇到输入的地方都忍不住试一试能不能执行命令,在某些弹幕里居然还有许多alert飘过~~~
有输入的地方就有可能存在注入,一般命令注入和参数注入较为常见。
- 命令注入
命令注入一般是没有过滤用户输入内容,直接通过system等函数执行运行,只要在输入中加入“;”或者”&&”,随后跟上要执行的命令,就可以完成注入。有些过滤不严格,通过一些技巧绕过也可达到相同效果,方法也和一般web渗透基本相同。
int __fast sub_9424(int port)
{
int v1; // r5
char s; // [sp+0h][bp-114h]
v1 = port;
memset(&s, 0, 0x100u);
sprintf(&s, "lighty_ssl -p %s", v1);
system(&s);
return 0;
}
上面展示了某路由设备命令注入漏洞的部分代码,由于对用户输入port值缺少过滤,并直接用system执行造成了命令注入,诸如此类简单的注入漏洞通过反汇编脚本辅助可很快发现。
- 参数注入
稍微注重安全的厂商都会在设备中对用户输入做字符过滤,有的还十分严格,但往往忽略了应用参数。前面提到,设备应用了很多开源工具,有些开源工具功能强大,参数很多,但是在移植的时候开发者并没有修改代码,这样对开源工具自身功能的运用或者参数的覆盖也可以达到注入的目的。
有些设备会内置ping/tarce/hping3等功能,hping3功能强大,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网络联通探测和Flood攻击,但是往往会忽略hping3还有监听功能,在下面这篇文章中对其功能和技巧概括比较全面。
https://medium.com/@iphelix/hping-tips-and-tricks-85698751179f
其中提到利用hping3的监听功能可以构造backdoor,在设备端执行
hping3 -I eth1 -9 secret | /bin/sh
本地执行
hping3 -R 192.168.1.100 -e secret -E commands_file -d 100 -c 1
当设备受到的网路数据中包含”secret”关键字时就会执行commands_file文件中的shell命令。
此外hping3还可以读取文件并发送,达到SSRF的效果,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具体查看其参数功能。
2.1.4 内存溢出
相对于之前的几种漏洞,IOT web中的溢出漏洞一般要结合二进制代码审计,常见于处理解析输入的位置。内存溢出漏洞发现比较容易,因为漏洞触发现象明显,往往会造成崩溃,利用方面比上述的漏洞稍复杂一些,需要二进制的基础。
- 解析参数
解析http(s)参数时可能会发生溢出问题,下面是某路由器的http cgi中部分解析代码:
{...}
__fd = fileno(__stream);
lockf(__fd,0,0);
fclose(__stream);
remove("/var/tmp/temp.xml");
uVar1 = sobj_get_string(iVar5);
sprintf(acStack1064, "/htdocs/webinc/fatlay.php\nprefix=%s/%s","/runtime/session",uVar1);
xmldbc_ephp(0,0,acStack1064,stdout);
if (__fd_00 == 0) goto LAB_004099cc;
__s1 = (cahr *)0x0;
{...}
uVar1是HTTP_COOKIE中uid的内容,由于未对其长度作限制,而acStack1064长度有限,就导致栈溢出。
- 解析javascript
js中不仅能找到flag,还可能导致漏洞。某防火墙的WebVPN功能在解析HTML中的JavaScript时,服务器会尝试使用如下代码将内容拷贝到缓冲区中:
memcpy(buffer, js_buf, js_buf_len);
缓冲区大小固定为0x2000,但输入字符串没有长度限制,就造成了堆溢出。
IOT设备溢出漏洞利用相对简单,在设备中使用pwn checksec会发现,为了节省资源程序一般没有开什么防护机制,基本处于“裸奔”状态。设备中的非web协议也会存在溢出等内存问题,会在之后的文章中作探讨。
2.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无非静态审计或者动态测试,利用一些插件工具辅助可以提高效率。
2.2.1 静态分析
- 源代码审计
跟着代码逻辑一步一步往后看当然可以,但是费时费力不太现实,一般可都从危险函数入手,回溯其调用是否存在问题,危险函数一般包括system等可以执行命令的,strcpy/snprintf等对内存或字符串操作的,还有回调类的等等,因不同编程语言而异。市面上有许多成熟的代码审计工具, 比较出名的RIPS、Fortify SCA等,网上教程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 二进制审计
现在的反汇编工具很强大,使得二进制审计和代码审计没有本质区别。方法也差不多是从危险函数和有输入交互的逻辑入手,再回溯其是否存在漏洞。推荐的一些IDA插件在之前固件分析篇已经列出,PAGalaxyLab开源的一些Ghidra脚本也很值得借鉴。
https://github.com/PAGalaxyLab/ghidra_scripts
利用插件可以直接将想要的函数列出便于审计:
2.2.2 动态测试
2.2.2.1 Scan
能用工具直接扫出来漏洞又何必自己动手挖,和研究传统的web相同,先利用appscan、burpsuite等工具扫描,虽然大概率扫不出来,但多少可以获得一些有用信息。
2.2.2.2 fuzz
如果扫描工具效果一般,可以利用一些fuzz工具或者fuzz框架的自研代码进行测试,fuzz针对的目标或者说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
(一) 有哪些可访问的页面(位置)
(二) 这些页面(位置)的有哪些参数
(三) 在解析这些参数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fuzz工具(框架)的选取根据自己的喜好,笔直以前会经常试用一些新的框架,时至今日fuzz工具(框架)已经数不过来,下面这个网站展示了常见的fuzz工具(框架)和关系图。
https://fuzzing-survey.org/
最简单的就是利用burpsuite的intrude功能,将参数内容设置为从字典中选取,通过返回(大小)判断是否找到了某些bug。下面介绍笔者常用的一些fuzz工具。
- wfuzz
wfuzz是为了测试web应用安全性而生的fuzz工具,可利用给定的Payload去fuzz。Payload可以是参数、认证、表单、目录/文件、头部等等,这款工具在kali里面。
比如想测试提交的username=&password=参数,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wfuzz -w userList -w pwdList -d "username=FUZZ&password=FUZ2Z" http://127.0.0.1/login.php
可以看到和之前提到的burpsuite的intrude功能很像。研究过fuzz的小伙伴知道,fuzz一般基于生成或变异,这里基于字典,可以算是生成类型,所以能不能有所收获全看有没有好字典。当然wfuzz还有许多使用技巧,在web漏洞挖掘中十分强大,篇幅原因这里不再展开。
- boofuzz
与wfuzz不同,boofuzz是一个python的fuzz框架,其前身是sulley。boofuzz比较灵活,支持多种协议fuzz,但需要开发者对所测试协议格式较为了解。
def define_proto_static(session):
s_initialize(name="Request")
with s_block("Request-Line"):
s_group("Method", ["GET", "HEAD", "POST", "PUT", "DELETE", "CONNECT", "OPTIONS", "TRACE"])
s_delim(" ", name="space-1")
s_string("/index.html", name="Request-URI")
s_delim(" ", name="space-2")
s_string("HTTP/1.1", name="HTTP-Version")
s_static("\r\n", name="Request-Line-CRLF")
s_string("Host:", name="Host-Line")
s_delim(" ", name="space-3")
s_string("example.com", name="Host-Line-Value")
s_static("\r\n", name="Host-Line-CRLF")
s_static("\r\n", "Request-CRLF")
这是boofuzz 测试http的示例的代码片段,可以看到define_proto_static函数在构造http协议请求格式,在每个位置都可以选择是运用固定字符串(数字)还是利用变异。
嵌入式fuzz的一个难点在于监视器,即发送fuzz数据后的异常状态检测。在设备端需要一个类似插桩的东西随时监测应用状态,在x86(-64)的fuzz中有许多这样的工具,但由于某些IOT设备自身限制,移植比较困难。如果只以程序是否奔溃为检测依据颗粒度过大,一般只能检测到内存奔溃漏洞,如果存在守护进程那效果更不明显,一般会采取如下方案:
(一) 利用syslog反馈,通过dmesg等日志信息检测程序异常,一般会将debug信息级别调制最高。
(二) 利用gdb调试监测,通过便携.gdbinit脚本在gdb调试进程时检测所需状态。
(三) 利用模拟器模拟进程,通过QEMU、unicorn、Qiling等模拟设备文件,这些工具都提供了一些插桩功能。
当然还可以移植,虽然也可以直接做IOT架构下的二进制fuzz,但是效率较低,可以结合模拟器,比如Qiling,做一些尝试,最好还是在有代码的情况移植做fuzz。
以前做嵌入式开发,在Golang兴起前是想尽办法交叉编译,让程序移植到设备上能稳定运行;现在作安全研究,是想尽办法把设备程序移植到主机上运行,以利用主机CPU的运算能力提高fuzz效率,想想就让人不胜唏嘘。
- Hongfuzz
https://github.com/google/honggfuzz
Honggfuzz、AFL和libfuzzer都由Google开发,是比较著名的三个基于代码覆盖率的fuzzer。
这里简单提及一下利用Honggfuzz NetDriver 白盒fuzz socket类程序的方法,一般会将策划个女婿的main函数改为HFND_FUZZING_ENTRY_FUNCTION,然后用hfuzz-clang编译, libhfnetdriver.a链接即可。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改为
HFND_FUZZING_ENTRY_FUNCTION(int argc, char *argv[]){
{...}
}
使用时执行以下命令,_HF_TCP_PORT指定监听的端口,fuzzer会和这个端口建立tcp连接,然后发送数据:
_HF_TCP_PORT=8888 honggfuzz -f input -- ./vuln
- AFL(和其无数衍生工具)
https://github.com/google/AFL
AFL不用多说,网上的资料众多,利用AFL的qemu或unicorn模式可以对设备程序作黑盒fuzz,虽然效率不高。AFL的衍生工具有很多,简单列举两个和web相关的:
AFLnet:AFL fuzz网络协议版
https://github.com/aflnet/aflnet
afl-cgi-wrapper:利用AFL fuzz web CGI
https://github.com/floyd-fuh/afl-cgi-wrapper
3.2.2.3 动态调试
设备上的调试一般用gdb,有条件上python,装个peda/gef/pwndbg更好。笔者观点是有现成的binary就用,运行不了再自己交叉编译,github上不乏编译好的gdb static文件,涵盖多种设备架构:
https://github.com/hugsy/gdb-static
当然还可以用IDA pro远程attach进行调试,远程调试一般也是利用gdbserver,本质上没有差别,有些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崩溃,这个因设备而异。
2.3 研究流程
最后讨论下IOT web的研究流程,一般要通过信息收集,认证前分析,认证后分析几个步骤,下面列举一些基本的流程,欢迎小伙伴们一起探讨补充。
2.3.1 信息收集
信息收主要是对设备信息作梳理,实际研究时不仅仅是web方面,本篇既然着重IOT web就先提供一些此方面的思路。
- 开源识别
通过设备解包或web(错误)返回信息等确认web框架,是否是apache/ngnix/webapp等开源框架,其版本具体信息是什么。如果不开源,那么之后的测试点又多了一项。
- 公开漏洞
设备(web)有哪些历史漏洞,厂商补丁是否完全有效;若框架开源,相应版本存在哪些漏洞,是否补上。
- 所有可访问链接(位置)
通过固件提取等目录(如果存在文件系统)或者Dirbuster/dirsearch等工具探索web所有可以访问的链接和位置,这些链接(位置)有哪些参数。
- 未授权页面
这些web链接(位置)是否存在未授权就可以访问的页面。
- 所有功能&新特性
该设备具有哪些(web)功能,是否存在比较新或者实现功能复杂的特性(ssl-vpn/html5/guacamole/云管理等等)
2.3.2 认证前分析
认证前分析主要针对未授权就可以访问的页面(位置),同时对登录过程作一些分析。
- 工具扫描
在不提供登录凭据对情况下利用appscan、burpsuite等工具扫描,通过IDA/ghidra(脚本)查看web模块是否存在硬编码。
- 代码审计
分析未授权访问页面(位置)的实现模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进制)代码危险函数审计,回溯是否可利用,可利用IDA/ghidra(脚本)辅助,列出危险函数和其参数。
- 动态测试
分析(或爆破)页面(位置)可接受的参数,进行动态fuzz。
- 登录绕过
分析登录实现模块,看有没直接绕过的可能性。
- 公开漏洞验证
如果存在公开漏洞,验证在设备上是否可以复现,还可以针对补丁的有效性作研究。
2.3.3 认证后分析
认证后分析针对所有可以访问的位置,着重在有输入和提供参数的地方作研究。
- 工具扫描
提供登录凭据后利用appscan、burpsuite等工具扫描。
- 公开漏洞验证
同认证前分析。
- 验证输入
所有用户可以输入的位置,是否可以命令注入/参数注入,如果有过滤,是否可以绕过;利用fuzz工具探测入的位置是否存在内存溢出,当然也可以直接(二进制)代码审计。
- 功能参数
所有请求参数的内容是否可以注入,包括http header中的内容,可以通过脚本实现,也可以手动探测。
- 代码审计
同认证前分析。
- 升级模块
升级模块是否对升级包严格校验,升级等能上传文件的功能模块是否可以目录穿越。
- 权限提升
如果web功能存在漏洞但运行在低权限下,能否利用rpc/socket/suid/溢出等方法提权。
2.4 总结
IOT web还是web,对其安全研究本质上与传统web没什么不同。尤其有些设备未提供更好的服务在web上运用了较为复杂的功能,进一步增加的安全风险,也将IOT web研究和传统web拉的更近。但也可以看到IOT web也有其独有的特点,很多情况下更偏重多架构下的二进制分析。在下一篇中将会与大家一起探讨IOT漏洞研究硬件方面的内容。
来源:freebuf.com 2020-11-08 15:54:21 by: klovey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