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中兴被美国制裁的事情一出来就有人问:
“中国当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都能造出「两弹一星」,为什么现在却被自主芯片问题绊着?”
五一假期那几天幺哥在家打游戏,忽然想明白了:国产自主芯片这么多年发展不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微软和英特尔给“滚雪球”了。
滚雪球,游戏玩家的常用语,指的是开局时对阵双方中其中一方获得一点点优势,随着时间推移,这个优势很容易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哪怕双方水平相当,哪怕初始优势非常小,只要“雪球”一滚起来,最后都会一发不可收拾。
下面来看看全球芯片巨头Intel 的滚雪球之路。
正所谓想要混的好,雪球滚得早,Intel 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 Intel,很大程度是因为雪球滚得早。
上世纪80年代,IBM在业界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将芯片和操作系统的订单分别派给了英特尔和微软。
从那时起,这对好基友就形成了一种默契:
微软负责提供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每隔一段时间就升级系统和软件,吃掉机器性能,迫使用户升级硬件买新机器;英特尔则适时地推出新硬件,并针对微软的操作系统进行指令集优化,让它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能稳定流畅运行。
这就样,这“哥俩”垄断桌面电脑市场长达几十年之久,遂后人谓之曰:“Wintel 联盟”。
Wintel 联盟的大雪球滚了三十多年,至少滚出了三样东西:
1. Windows 系统和英特尔的芯片在使用中不断迭代,技术和体验越来越好了。
2. 他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软硬件生态系统,无数软件开发者在 Windows 系统下开发办公、娱乐等软件;众多硬件设计公司围绕英特尔的芯片来设计方案。
3.他们都在滚雪球过程中累积了无数专利,从而更加巩固原有地位。
最终,这个大雪球把微软和 Intel 分别滚成了操作系统和芯片的代表。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操作系统就等于 Windows ,一说起芯片,脑子里就是 Intel 的经典广告:灯,等灯等灯!
这时自主通用芯片和操作系统半道杀出来,一脸耿直地告诉人们说别用 Wintel 的产品了来用我的吧,国产,自主可控!
可是,人们早已用习惯了那些在 Windows 系统下开发的软件,一问之下发现装国产系统的电脑要么用不了 Office 软件 、要么用不了 QQ ,要么不能玩吃鸡LOL等等,总之各种不能用或不好用……
理论上,国产自主芯片和操作系统想达到 “Wintel 套餐” 的使用效果,就得挨个对 Windows 下的软件进行移植、适配和二次开发。可是,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上的软件生态积累了几十年,是全球无数开发者们共同完成的天文级浩大工程,人家滚了几十年的雪球,哪能让你这么容易就复制出来?
话说做自主芯片和操作系统或许真的比造原子弹难,因为它是全球开放的市场,不光要技术达标做得出来,还要考虑市场竞争和用户体验,不然最后人们还是会用脚投票投向 Wintel 的怀抱。
【不支持外链图片,请上传图片或单独粘贴图片】
事实果真如此。一方面人们不断高呼:“核心技术是用出来的,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升”,一方面国产芯片厂商们一度陷入“没有人用”的死循环:
产品做得不如对手好,于是用户不愿意用,没人用就没法快速迭代升级,导致产品体验进一步落后于国外对手,更没人愿意用……
而 Wintel 这边呢?几十年来全球人民乐此不疲地帮他们推动雪球,虽然近几年速度有所下降,但雪球体量仍在不断扩大……
哪怕到了现在,开发者们依然围绕着 Wintel 在开发各类软件,吃瓜群众还是每天用着 Windows 系统并帮它迭代改进,每天用着 Intel 的芯片,帮助它巩固地位……
想改变现状,当务之急就是想办法把自主芯片用起来!建立自己的正向循环,滚起自己的小雪球,哪怕一开始再小,只要加以时日便可大得飞起。
自主 PC 芯片厂商之所以会陷入“没人用”的死循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Wintel 的存在,由于芯片市场是全球开放自由竞争的,而国内厂商又基本是沿袭着 Wintel 的老路子,所以一直被“压制”。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可能不按照 Wintel 的“芯片+操作系统”老路子,用别的方式来实现弯道超车呢?
我觉得有。
说到这,不得不说一下笔记本中的异类:Chromebook。
2011年, Chromebook 横空出世,在 Wintel 全面统治PC市场的情况下撕开一道口子。才过了两三年,它就常年位居美国亚马逊商城笔记本电脑销售排行前列,并且在教育细分市场的普及率高居第一,全面超越 iPad/Mac 和 Windows产品。
Chromebook 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没有遵循传统的“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的套路,而是直接把浏览器变成了操作系统!
Chromebook 搭载的是谷歌研发的 ChromeOS 系统。简单理解,就是一台电脑里只装了一个 Chrome 浏览器,所有的工作娱乐都围绕这浏览器及其拓展插件来进行。
2013年某网友兴高采烈给自己电脑刷了ChromeOS系统,然后……
没错,整个电脑系统就是基于一个浏览器改造的,不仅可以满足基础办公文档处理、娱乐需求,而且非常省电,还比一般的电脑便宜一大半。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天方夜谭?
其实早在1995年网景公司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浏览器时,就有人提出“Web is computer” 的说法,希望在浏览器里顺畅运行各类应用。
但是早些年受限于技术水平限制,复杂的应用和游戏都很难渲染,并且当时的CPU、GPU及相关硬件的制造水平也难以支撑浏览器高强度运算处理。
但是 Web is computer 的梦想并没有消逝,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硬件计算速度的飞速提升,人们开始在网页里玩起了各种姿势,不仅开发了在线文档编辑之类的简单软件,甚至连 Photoshop、CAD 或者视频剪辑一类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型软件”也能网页里轻松运行。
(我试着用浏览器运行了一下PS……感觉良好)
网页游戏也做得越来越精致,画质和流畅度都赶超早几年安装在电脑本地的游戏了。
渣渣辉代言的贪玩蓝月网页游戏其实画质已经超过早年网游《传奇》的水准
甚至连“吃鸡类”游戏都可以直接打开一个浏览器直接开玩,这些早几年想都不敢想。
像极了网易《荒野求生》的页游《最终使命》
这些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两个新技术:
Web Assembly 和 WebGL
Web Assembly和WebGL这两项技术,最早是开源社区贡献给Firefox,随后Google Chrome浏览器也开始支持这两套标准。在国内,用户量最多的浏览器360浏览器也已经具备了完整的 WebAssembly 和 WebGL 能力。
目之所及,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浏览器也支持这两个技术标准。
而这两套标准带来的影响,就是加速各种应用从C/S客户端结构云计算迁移。简单来说,就是让原本只能在本地安装运行的程序现在能直接丢到浏览器里使用,还能确保高效!
据统计,绝大多数场景下的性能损失都能控制在10%以内,这意味着大多数用户根本感受不到和本地应用的差异!
回到自主芯片的话题上,问题来了:
国内芯片厂商有没有可能和国内的浏览器厂商合作,开发出一个类似于 Chromebook 这样的技术生态,直接绕过“芯片+操作系统+客户端应用”的模式?
据我所知,国内有不少芯片厂商,如果每个厂商都要针对不同的芯片架构、OS环境去各自做客户端适配,势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但是只要芯片制造商跟浏览器做好对接,完全可以将各家国产芯片整合起来。
芯片厂商只要做好浏览器的兼容性,其它应用的兼容性都可以由浏览器解决。这样国产芯片厂商就从原本的竞争关系变成了共生关系,共同开辟出新的市场。
但是……他们愿意合作吗?
我把这个问题咨询了360浏览器某内部人士,他告诉我:360即将启动一项计划,推出适合国产芯片的浏览器,解决适配和兼容问题。他说,360预测随着计算能力向云端集中,浏览器极可能是面向下一个时代的制高点。
目前360浏览器有超过4亿的活跃用户,在技术和用户体验方面,具有超过十年的积累,加上对WebAssembly和WebGL的支持,未来在云计算时代,或许能破解自主芯片上应用匮乏、生态体系薄弱等难题。
但是,打造新的芯片生态这件事不可能单方面完成,必须芯片厂商和浏览器厂商全力配合才可能实现。
他提到,Google做Chrome浏览器时如果涉及指令集和性能优化,Intel 会专门出了一个团队来帮助Google优化性能。国内厂商也可以借鉴谷歌 Chrome 和 Intel 的开发模式。
这事儿如果能成,或许再过不久我们真的能用上自主芯片厂商和浏览器厂商合作推出的XXXBook,并且随手开个网页玩吃鸡了。。。 。。
再介绍一下我自己吧,我是谢幺,科技科普作者一枚,日常是把各种技术讲得连女朋友都能听懂。如果有什么有意思的科技问题,可以在知乎@谢幺,或者搜索微信:dexter0。不想走丢的话,请关注【浅黑科技】!
来源:freebuf.com 2018-05-03 16:20:59 by: 谢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