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最近关于偷拍的新闻越来越多了,很多人也开始关注反偷拍领域,这是好事,毕竟受害面太广,需要更多的关注度和力量。
无语的是,似乎一夜之间,高举着“国际”、“军工标准”等旗号却连基础的设备QC测试都没做过的各种反偷拍器材,也开始在市面上纷飞乱入……
好吧,不过RC²反窃密实验室毕竟专注于商业安全与隐私保护领域,并不局限于反针孔偷拍这个纯民用范畴。
So,本期就聊聊这个看似很远,但实则真实存在的窃密手段:激光窃听。
本文是原创“杨叔带你深入窃密技术”系列篇。
声明:以下相关图片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检索方式满足OSINT开源情报搜集标准,仅供交流参考。
早在1988年,有关“使用激光进行远程窃听”的报道,就已经在国外的新闻报刊上出现。
而在九十年代初期,接到内部通告的国内很多军工涉密单位,保密干部们都纷纷惶恐不安,杨叔记得很多涉密单位甚至明确规定了科研所大楼与街道边围墙的直线距离,和沿途的物理遮蔽措施。
那个时候的新闻报刊上,都信誓旦旦地宣称这种基于激光技术的窃听设备已经被美帝们广为使用,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变成了什么“……可以听到数英里之外的声音”,什么“……可以完美地穿透墙壁”……巴拉巴拉。
就像超级英雄系列美漫里描述的X光透视眼镜一样,激光窃听的实际能力也被夸大了。
但是,特殊部门和商业间谍们,确实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实现激光窃听。
为了加深对激光窃听技术的了解,下面杨叔会分享一些国外的实验数据和资料。
1880年4月26日,Alexander Graham Bell和Sumner Tainter宣布他们的发明“Photophone”,实现了声音通过反射光线来达到213米的传输距离。他们还声称,“它甚至可以传送音质高的歌曲。”
现在看来,这不就是光纤电话传输……和远程窃听的早期原型么?
那么,激光窃听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首先,声音是通过声波(音波)形式传播的。当人们说话时,产生的声波就会通过振动空气来传播,而空气会将振动传递到它能接触到的一切物体,比如窗户玻璃,就非常容易被振动。
所以,当激光束照射到这样的物体上时,它会在反射的同时并继续保持振动。这样,对接收到的反射振动激光束进行电子处理后,就能够还原出原始的音频内容。
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还原出落地窗内加厚窗帘内的两人低声对话。
在某个采访CIA的访谈节目里,技术官员表示他们使用的早期激光窃听设备,有效距离可以达到100米,但是对环境有较高要求。
下面这款就是当年CIA情报部门使用的赫赫有名的激光窃听设备,在整个九十年代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能力很强,不过局限性也很明显。
首先,就是所有声音都会对窗户玻璃产生振动。
这包括室内对话以及外部噪音(汽车喇叭、自行车铃声、鸟叫等),虽然高端的音频处理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这种影响。
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外部噪声与室内对话的分贝数一样,则音频处理技术就被边缘化,换句话说,就是被废了。
其次,对室内物体的反射激光束的确会有助于减少外部声音。
然而,激光束在通过的每块玻璃板上都会有能量损耗。这不但减少了有效工作距离,还增加了反射光束的能量或数量。
通俗点说就是,现在高端办公大厦使用的加厚夹层玻璃,已经很难产生有效的声音振动,所以那款CIA的经典设备,恐怕只能对薄的平板玻璃有效了,除非对象习惯开着窗。
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友觉得,那把办公室、家里的玻璃都换成双层中空玻璃不就OK了嘛?
嘿嘿,仔细看看上面杨叔写的,这个措施只是对于CIA的早期设备有效而已。
当然,除了上述两点之外,雾气、浓烟、雾霾等也都会直接影响到激光束的工作效果。
不过嘛,技术是一直在发展滴,现在若抱着“激光窃听已不堪大用“”的想法,就有可能由于疏忽而导致严重风险。
经过了30年的技术发展,现在,激光窃听技术也早已改天换地。
首先,就是便携式的突破。
如下图所示,新的型号已经可以很轻松无压力地部署到车辆里,随时随地停在路边,就能对400米外的目标窗户进行远距离技术窃听,而且受控方毫无感知。
可怕的是,上面这款在技术侦查和技术情报汲取领域的高端设备,低配款售价仅需2万美金,写到这里,杨叔耳边似乎响起熟悉的喇叭声: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你没有看错,没有看错,全场2万美金起,只需人民币15万,全套激光设备带回家……”
哦,对不起,放错图了。
什么?
NoNoNo,怼母鸡啦,杨叔系不做代购的啦。
其次,技术的升级。
最新的激光窃听技术,已经不需要将激光打到玻璃上,毕竟这么一个红点,很容易会让人误会到一些狙击枪上装备的激光瞄准指示器,太容易暴露了。
想象一下:
你正在靠街的会议室里意气风发地介绍着公司内部战略级项目,突然同事们都一脸惊恐地看着你,你莫名其妙地低下头,结果看到胸口上飘着一个红色亮点……
你吓晕前最后的记忆,就是:
同事们尖叫着夺路而逃,伴随着桌面上翻滚的各种杯具;
带着猫屎味的黑色咖啡奔腾地冲向桌中央的电话会议控制台;
一个最新款的四轮办公椅在地上那只红色高跟鞋的衬托下,蹦跳着向你飞来;
……你只来得及对着屏幕上的公司Logo吐出一个词:Shit
……咳咳,让我们回到正文来。
以色列Bar-Ilan大学和西班牙de València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利用激光束远程感知声音的新方法,他们发布了一篇论文:《Simultaneous remote extraction of multiple speech sources and heart beats from secondary speckles pattern》。
与传统的激光束窃听不同,新方法不再依赖于反射光束,如窗户。单个激光束仅需要瞄准要监视的对象(如人体或者手机),然后跟踪出现在对象的离焦图像中的图片偏移轨迹即可,这些一帧一帧的图片集就足以产生可以构建频谱图或声音信号的数据。
下图是打到100米外目标人物脸上的激光束。
下图是打到30米外目标人物后脖颈上的激光束。
下图是打到60米外目标人物心脏上的激光束。
神奇么?戴上耳机,再听听原始音频效果吧:
是不是很夸张?估计自己都听不到这么清晰的心跳声,何况是60米外?
说到这儿,去年在知乎里吹牛逼,说能对外部激光窃听进行实时探测识别的某位专家,来,这么大的一片落地窗,出来科普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吧?
顺便,杨叔友情提醒下:
利用该原理的新型激光窃听设备,已经投入市场销售及使用……嘻,据说商业间谍们给的都是五星好评哟~~
企业CIO、CSO们最好保持警惕。
过去一年多,根据RC²在为诸多大客户提供商业安全检测时遇到的实际案例来看,特别是在高新产业开发区或者创业园区的企业大楼,更容易面对激光窃听的威胁。
主要有下面一些典型场景,欢迎对号入座。
■ 街道一侧的办公室/会议室:
特别是一楼街面或街对面还有停车场的场景,简直就是专为被窃听准备的。
■ 距对面楼宇较近一侧的办公室/会议室:
有些集团老总的办公室,喜欢大落地窗,大开间,显得气派有空间。但若是窗外对面30~80米就是另一栋大厦,这个可就尴尬了,用玩具望远镜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吧?
下图为楼宇间使用激光窃听的实际效果图。
那么,临时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杨叔给出几个建议供参考:
低成本的做法是:对于临时性重要谈话,去KTV开个小包,打开音乐,贴近说话即可。
低成本的做法是:拉上窗帘,将收音机放在窗台边上,打开音乐或者广播,制造近场音频混淆干扰:)
如果您仍然怀疑或担心正在遭受激光窃听等商业安全威胁,好吧,联系RC²也是个选择~
RC²反窃密实验室(RC² TSCM LAB)的主要职责,就是在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主流的商业窃密手段、国内外安防器材及安保服务的基础上,经过实验室模拟环境检测和真实环境实战考验后,为客户设计及提供专业的检测服务、培训课程及综合解决方案。
2017年至今,RC²的TSU专业检测团队已经为国内众多大型BAT互联网企业、跨国巨头、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等,提供了行业内最全面严格的商业安全检测服务及深度定制内训,感谢大家对RC²的信任和支持。
2019年,RC²已启动与国内高校建立“隐私保护联合实验室”计划,推动相关隐私保护测评技术落地,完善商业安全技术架构,促进国际间技术交流,欢迎有意向的高校洽谈联系。
2019年,RC²反窃密实验室联合全日本综合调查业协会,共同推出一系列的『商业安全&隐私保护』课程(认证体系:KYUUBI,即九尾),含义取自东南亚各国流传的强大妖兽九尾狐之意~~
新体系全面覆盖个人隐私保护意识、酒店反偷拍、商业反窃密、企业安防检测能力、女性反跟踪、海外出行安全、深度隐私保护等各类隐私保护课程。
该体系认证体系证书由RC²反窃密实验室与全日本综合调查业协会官方联合颁发。如上所示,Level-1~2认证课程由RC²在中国大陆(或海外)授课,Level-3课程安排在日本授课。
快来获取人生第一份隐私保护国际证书吧!!
06.26,上海,L1
07.03,广州,L1
07.10,南京,L1
07.13,杭州,L1
07.16,上海,L1
07.21,北京,L1
07.25,广州,L1
07.27-28,广州,L2进阶课程
08.02-04,日本,L3深入课程
欢迎联系RC²官方客服小姐姐咨询。
—-杨叔专属的分割线—-
欢迎留言或私信杨叔交流:)
—————————————————-
只做有趣的研究,只做原创不限于技术
一切无关红包的非授权转载皆是耍流氓
—————————————————-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翻看更多:
商业反窃密、隐私保护、通信监听、海外情报、CrimeBreak犯罪防御、无线安全研究……更多干货点这里:)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全频带阻塞干扰):激光窃听 | 是谁,在敲打你窗?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